2014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4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专业分数线)

2014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4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专业分数线)

2024年 7月 2日 0 By gong2022

2014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北齐律
北齐法典总称。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命大臣封述、封隆、魏收等几十人修定律令。564年,赵郡、王睿等人以汉魏律、北魏律诸律为准,制定律令12篇,共949条。该律的显著特点是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它首创重罪十条;并沿用前代八议制。该律在刑名、刑罚、量刑幅度上对隋唐及以后各朝法律都有重大影响。
2、蛮书
唐代关于云南的史著。唐樊绰著,十卷。原书无名,后人或称《云南史记》《云南纪》等。书中叙述了六诏民族概况,特别论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民族风习以及南诏与周围各民族的关系。另外,对南诏及云南各地的交通状况、城镇建制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述。该书对了解唐时期彝族、白族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制度、文化思想状况、民族关系等均有较重要的价值。
3、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4、关税自主运动
20世纪20年代发起的要求实现中国关税自主的运动。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海关大权。关税主权的丧失,给中国的经济和民族工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中国人民一直为实现关税自主而斗争。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曾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两次提出“关税自主”要求,但都未实现。“五卅运动”后,段祺瑞政府在全国反帝倒段怒潮下,于1925年10月召开由列强12国代表参加的关税特别会议。中共北京党组织为推动关税自主的实现,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北京党组织联合国民党“左派”多次组织民众举行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示威。由于帝国主义不肯放弃既得权利,关税会议最终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关税自主运动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有利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5、英诺森三世
12世纪末13世纪初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6、柏林墙
1961年,苏联和民德(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分界线处联合修建的围墙。二战后,德国和柏林市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德为阻止公民流向西柏林,1961年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隔离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墙倒塌,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7、马略军事改革
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执政官马略推行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1)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愿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无论财产等级皆可应募入伍。(2)服役期为16年,国家负担武器装备并发薪饷,退伍后分给土地。(3)意大利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民也可征募入伍。马略的军事改革结束了罗马公民兵制度,解决了因小农衰微导致的兵源枯竭问题,使大量的无产贫民加入军队,既巩固了罗马政权,又稳定了罗马社会。但是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遂造成了军人权力的膨胀,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周敦颐
北宋著名思想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一生大部分时间讲学,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称“濂学”。政治上倾向于旧党,思想偏于保守。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道思想,阐发了性理之学,遂成为宋明新儒学思想发展之先河。提出了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诚、理、阴阳、动静、无极、太极、五行等,主要学说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9、貌阅(大索貌阅)
隋朝为解决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税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在畿内 (首都及直辖县)设保长、闾正、族正。畿外设里正、党长。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 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 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简答题
1、简述明清改土归流
明代云贵、两广、四川、湖广一带居住着苗、瑶、壮、彝等少数民族,多数尚处在奴隶制时代。元朝时,由当地首领统治,称“土官”,受中央册封。
明政府在云南、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有计划地裁减土官,在一些地区保留土官;在一些地区派出汉人任职,称“流官”,土流兼治;后又采取镇压和提升“士官”为流官的办法,实行“改土归流”;以达到逐步加紧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但明政府的搜刮,特别是流官的贪婪,常激化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雍正年间,在明代“改土归流”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实行了改土归流。鄂尔泰任云贵广西总督时,对贵州苗疆、云南、广西的土司多改为政府任命的流官;随即又在四川的大小金川等地改土归流。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时云南越州土知州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清雍正年问,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等五省。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2、简述明朝《大诰》的主要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及其方式
(一)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二)主要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达成原始积累。(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通过抢劫金银财务、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4、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背景、措施及意义
?实质:封建地主阶级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三、论述题
1、唐朝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 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 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
(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
(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
3、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特征
(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 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
?
2014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北齐律
北齐法典总称。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命大臣封述、封隆、魏收等几十人修定律令。564年,赵郡、王睿等人以汉魏律、北魏律诸律为准,制定律令12篇,共949条。该律的显著特点是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它首创重罪十条;并沿用前代八议制。该律在刑名、刑罚、量刑幅度上对隋唐及以后各朝法律都有重大影响。
2、蛮书
唐代关于云南的史著。唐樊绰著,十卷。原书无名,后人或称《云南史记》《云南纪》等。书中叙述了六诏民族概况,特别论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民族风习以及南诏与周围各民族的关系。另外,对南诏及云南各地的交通状况、城镇建制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述。该书对了解唐时期彝族、白族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制度、文化思想状况、民族关系等均有较重要的价值。
3、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4、关税自主运动
20世纪20年代发起的要求实现中国关税自主的运动。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海关大权。关税主权的丧失,给中国的经济和民族工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中国人民一直为实现关税自主而斗争。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曾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两次提出“关税自主”要求,但都未实现。“五卅运动”后,段祺瑞政府在全国反帝倒段怒潮下,于1925年10月召开由列强12国代表参加的关税特别会议。中共北京党组织为推动关税自主的实现,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北京党组织联合国民党“左派”多次组织民众举行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示威。由于帝国主义不肯放弃既得权利,关税会议最终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关税自主运动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有利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5、英诺森三世
12世纪末13世纪初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6、柏林墙
1961年,苏联和民德(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分界线处联合修建的围墙。二战后,德国和柏林市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德为阻止公民流向西柏林,1961年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隔离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墙倒塌,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7、马略军事改革
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执政官马略推行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1)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愿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无论财产等级皆可应募入伍。(2)服役期为16年,国家负担武器装备并发薪饷,退伍后分给土地。(3)意大利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民也可征募入伍。马略的军事改革结束了罗马公民兵制度,解决了因小农衰微导致的兵源枯竭问题,使大量的无产贫民加入军队,既巩固了罗马政权,又稳定了罗马社会。但是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遂造成了军人权力的膨胀,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周敦颐
北宋著名思想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一生大部分时间讲学,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称“濂学”。政治上倾向于旧党,思想偏于保守。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道思想,阐发了性理之学,遂成为宋明新儒学思想发展之先河。提出了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诚、理、阴阳、动静、无极、太极、五行等,主要学说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9、貌阅(大索貌阅)
隋朝为解决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税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在畿内 (首都及直辖县)设保长、闾正、族正。畿外设里正、党长。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 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 业五年(
2014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4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专业分数线)插图
609年),又一次“貌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简答题
1、简述明清改土归流
明代云贵、两广、四川、湖广一带居住着苗、瑶、壮、彝等少数民族,多数尚处在奴隶制时代。元朝时,由当地首领统治,称“土官”,受中央册封。
明政府在云南、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有计划地裁减土官,在一些地区保留土官;在一些地区派出汉人任职,称“流官”,土流兼治;后又采取镇压和提升“士官”为流官的办法,实行“改土归流”;以达到逐步加紧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但明政府的搜刮,特别是流官的贪婪,常激化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雍正年间,在明代“改土归流”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实行了改土归流。鄂尔泰任云贵广西总督时,对贵州苗疆、云南、广西的土司多改为政府任命的流官;随即又在四川的大小金川等地改土归流。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时云南越州土知州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清雍正年问,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等五省。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2、简述明朝《大诰》的主要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及其方式
(一)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二)主要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达成原始积累。(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通过抢劫金银财务、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4、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背景、措施及意义
?实质:封建地主阶级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三、论述题
1、唐朝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 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 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
(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
(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
3、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特征
(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 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