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来自博睿智海考研…(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2024年 9月 23日??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4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4
2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8
4
02 媒体融合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马化思政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招生人数分数线指南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2021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马化思政考研复试分数线:
?
783主题写作考题类型可能会是如下几个方面,以备大家参考
1、具有“中传特色”的题目:比如新媒体、电影电视、广告等等。
2、当下时事热文,热门观点。(今年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也要留意)
3、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的观点。
4、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
【分析】
3和4考察概率不是很大,因为本次考察涉及我们与其他专业同考一张试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考生即使拿到相同的试题,他们的思维角度、论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他们本身学科特点的。因而我们文学类考生面对这类题就大胆结合自己所有的文学类知识,该举例子举例子就行。重要的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你所要论说的观点说清楚,说明白,以理服人,以论据力证自己的观点。
而且我们的阅卷老师肯定都是我们本专业的,老师们最熟悉的还是我们文学类的一些观点。所以还是在专业知识论证上见真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凸显你所报考专业的特点。论据充分,观点清晰,展示你报考专业的扎实功底,绝对会是一片佳作。
【注意】
本次论说文写作包括关键词、摘要。那势必就要求我们写出深度,像论文一样。不是普通简单的论说文。必须有理有据,言之有理。
本次考察范围广泛,我们前期基础知识积累很重要,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肯定要举各种各样的例子,作家作品,理论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复习方法】
1、基础知识积累: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之上,因而大家多积累作家作品、理论观点(古代文论中的观点、文学理论中的观点)
2、关注当下新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等的一些专业术语、词汇及这些行业的一些论据。
3、多看一些论文,可以在知网上下载一些论文,学习学习,学习他们的论证技巧、关键词、摘要的写作等等。
883 人文社科基础
(一)核心书目
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刘跃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世界文明史》(第二版),马克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哲学导论》(第三版),张世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三版),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二)辅助书目
1、《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国现代文学通识读本》,温儒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
3、《中国史纲要》(增订本),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世界历史地图集》,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
5、《大问题》(第十版),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6、《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新闻学概论(第六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三)883 书目阅读详细说明
1、文学史
(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核心)
考试大纲推荐书目,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考试大纲涉及的基础知识都有基本的梳理与讲解,是文学史部分复习的主要参考资料,需要精读、细读,做到对书中内容胸有成竹。
这本书主要依据朝代,分章节对文学史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便于我们梳理各朝代的文学成就。在复习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宏观三个步骤进行阅读。阶段1:通过粗略阅读各章节小标题把握每个朝代的重点文学内容并形成大纲,根据每一章节的第一节整理该朝代的文学背景,从而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大致把握;阶段2:精读全书,补充各文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表人物、作品内容、文学思想、影响地位等等,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知识点;阶段3:根据阶段1梳理的文学史大纲回忆知识点,对于不熟练的知识,可翻阅书本进行回顾,从而巩固相关知识点。
(2)《中国文学史》(辅助)
中传文学院专业课使用教材,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点有详实的梳理与讲解,可作为文学史部分复习的辅助资料, 助大家理解文学史,补充《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较为欠缺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依据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与变化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阶段1:整理大纲时,可以参考该书的分期方式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与记忆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如唐中叶、明中叶和鸦片战争后等)及相关文学内容;阶段2:进行知识点细读时,对于《简明》中讲解不充分或者看不懂的知识点,尤其是近代文学部分,可以查阅本书进行补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本书主要用作参考,内容也比较多,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使用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还是以阅读《简明》为主。
(3)《中国现代文学通识读本》(辅助)
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参考书目,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含近现代名家作品的导读,下编是近现代文学的知识性内容。《简明》中现代文学部分的内容稍显不足,需要本书作为知识补充。
本书上编对于所选作家和作品都有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同学们准备名词解释类的题目,《简明》中的内容主要根据文学发展的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较少涉及某个作家或者作品的整体点评,因此本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下编内容与《简明》基本一致,不需要作过多参考。
2、文明史
(1)《世界文明史》(核心)
《世界文明史》为核心必读书目,要精读、细读,以其为准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重解释轻叙述,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时间线索性不强,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可顺着本书的思路整理笔记,以本书的章节为框,列出知识框架,在列出大致框架之后,可以将具体的知识总结成问题的形式,填充到框架之中,再进行记忆背诵。
(2)《中国史纲要》(辅助)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是为中国史部分的补充阅读书目。这本书主要论述中华文明,特点是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但是也涉及了很多考纲之外的内容,所以大家以通读为主,主要目的是建立通史背景,具体来说,重点阅读《世界文明史》中主要提到的秦汉、隋唐、宋、明清和近代部分即可,做对比补充,其他的可不读或略读。
(3)《世界历史地图集》(辅助)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为世界史部分的工具书,利于大家在理解记忆的时候有更直观的认知。对于其中出现的“超纲”的内容,也就是我们《世界文明史》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内容,可略过。
3、哲学
(1)《哲学导论》(核心)
从结构上看,《哲学导论》除导言外分为五篇。哲学著作的结构彰显出作者对哲学的理解,基于这种理解,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法。前四篇为一类,采用的是以问题域为经、以哲学问题为纬的系统性的写法。第五篇自成一组,大体上采用历史性叙述的写法。
①关于阅读顺序:这本书第一篇比较重要,但也比较难。可以先阅读导言第三节,以及第一篇第一、二、三章,务必多读几遍。此后若觉得难度适中,可以继续按顺序阅读;若感到困难,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第三、四篇,这两部分比较生动具体,最后再回过头来读剩下的部分。本书第五篇第二十九、三十章比较特殊,也较为困难,但包含有许多基础信息,可以随时查阅。
②关于阅读的准备:不要带有太多的前见,尤其是不要把思政马哲之类的知识带入,否则难以理解本书的一些词语和观点,比如本书根本不谈唯物-唯心这种框架,而且在思政马哲里采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框架在本书里并不是最好的模式。
③关于阅读时要注意的点:哲学用概念思考,概念就是词语,所以对于关键词语要理解准确,诸如“存在”、“主体-客体”、“思维”、“超越”等等,都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含义,不要用这些词语的日常含义来理解它们。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书里相应的部分会讲到。
④这本书的“教材”特色:本书并不像一般的教材,给你客观地从古到今介绍这门学科的学说、介绍这门学科都传授什么,而是直接来讲哲学问题,所以是“导论”。因此,在阅读时主要把握的是问题和思路,尽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哲学看重的是理解,而不是一字不落地重现书上的话。
(2)《大问题》(辅助)
在唯一指定的教材之外,我们额外推荐的参考书是《大问题》(第十版)。额外推荐参考书的原因是,有同学反映说《哲学导论》这本书不好懂,或是读了难以把握到重点,等等。《哲学导论》是张世英教授根据自己的授课讲稿整理而成的著作,《大问题》这本书是以教学为目的而撰写的教材,二者性质类似。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理由:第一,在严肃而靠谱的哲学导论里,它的难度较低,既容易上手,又不用担心学到山寨哲学;第二,它的各个章节之间相对独立,我们无需以某种特定顺序阅读,更不用从头到尾读完它;第三,它的许多章节与张世英的《哲学导论》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处理同样的问题,但较后者更为清晰易懂;第四,抛开内容不谈,这本书的行文/译文非常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远胜大多数翻译过来的教材,甚至胜过一些用中文写作的著作。
4、媒介·新闻传播
(1)《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核心)
这本书是去年883官方指定书目,所以在今年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前,我们仍然需要重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要求未来会从事传媒行业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媒介和社会的联系,媒介不仅仅只是孤立单纯的媒介,而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维护和促进着社会的秩序和发展,而媒介又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对未来从事的行业、使用的工具需要更深刻更广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是属于媒介社会学范畴,媒介社会学主要就是社会学视角研究大众媒介,其体例和传播学的体例大同小异。先是介绍了媒介与社会的基本模型,然后从媒介产业、媒介信息、受众、技术四个方面去讨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最后一章介绍了媒介全球化的趋势,也就是对于全球社会的影响以及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本书是需要大家精读的,但第一遍可以快速通读,主要是掌握整本书的体例,以及每个章节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观点,因为书中的例子比较老,大家也可以重点关注作者举的例子是想要说明当时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的,大家理解了底层逻辑后需要对应到当下的社会现象去理解,将书本的内容运用到当下去分析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作者是美国人,其中的很多案例是美国2000年左右的以及之前的案例,所以有些不懂的事件名词、条例等等大家可以通过百度查到事情的具体过程,这样对于阅读也有 助。进入精读环节便可以配合思维导图以及做笔记的方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以及知识点的总结。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核心)
虽然这本书没有在官方推荐参考书中,但是这本书也很重要,这本书是段鹏老师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同时这本书逻辑框架清晰,内容比较全面,请大家也要好好阅读。
整本书介绍了传播的过程及类型,传播学的源流、门派及研究方法,并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基础展开传播学的理论叙述,以前沿的视角介绍了传播学的新门类与新趋势。
但是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部分会出现文字比较拗口、内容难以理解等问题,读起来没有那么“
顺畅”,建议在初次阅读时以掌握学科框架和简单理解理论概念为主,战略性地跳过某一些难懂的部分,重点掌握整个章节的脉络和主旨;在第二遍以及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再去对阅读时的难点进行攻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与朋友交流等方式,仔细琢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要防止“钻牛角尖”,要联系整体知识进行理解;随后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搭建整个学科体系,充实基础。
(3)《网络传播概论》(辅助)
《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从宏观上呈现了媒介-社会-技术三者互动的逻辑,逻辑清晰,语料丰富。具体内容上包括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重点理论以及传统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新发展,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其中有许多思路和语料都可以用在答题中,因此很多新传的考生将这本书称之为“答案之书”。
因为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是传播学在网络环境的延伸论述,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建议在阅读完《传播学基础》之后再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述,积累语料与案例。
(4)《新闻学概论》(辅助)
883改革后,在新闻传播版块给出的核心书目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但实际上新闻传播版块以及783主题写作的知识储备中可能会涉及,比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新闻舆论、党性原则、新闻法律法规等,需要我们补充,因此,为大家选择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该教材覆盖知识理论比较广泛,新闻理论基础知识、新闻业态知识、互联网时代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且语言易懂、条例清晰,是一门入门级的、知识体系比较丰富的新闻理论教材。
对于这本教材的学习方法如下:一是可以按照目录,对新闻理论整体框架进行了解掌握。二是精读每一个章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将章节中的大小标题梳理为思维导图。三是阅读完每个章节,对应章节标题归纳总结核心理论,深入理解。四是根据梳理的思维导图,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关联,联系理解各部分理论知识。
该本教材虽然内容略显庞杂,但并不难理解,且结合中国新闻业实际情况较多,同学们可以边阅读边理解,在第一遍精读的同时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883《人文社科基础》考研真题答案示例
一、选择题(10×2分,共20分)
略
二、名词解释(5×5分,共25分)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主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围绕着两个重大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因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个原则问题。“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
第二个问题是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讲话》论及“普及与提高”“内容和形式”“歌颂和暴露”等问题。
结论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影响:《讲话》是对“五四新文学”生产体制的超越,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1949年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讲话》的发表同步,延安乃至整个边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
2.?印第安古文明
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印第安人来自亚洲,约在2万年或更早以前到达美洲的阿拉斯加;再从加拿大南下,经过美国西部,继续南进,越过墨西哥和中美洲而进入南美洲。
三大文明中心:不同时期通过不同途径迁移到中南美洲的众多原始狩猎群体,经过几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陆续分散到美洲各地,逐步创造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在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最主要的文化中心:
①以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为中心的古代玛雅文化
②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的古代阿兹特克文化;
③分布于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广大地区的古代印加文化。
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为例,玛雅人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公元1-2世纪,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筑方面建成千上万个金字塔,作为举行祭祀等宗教仪式的场所;每个玛雅城市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建立一根石柱,这些立柱既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城市的编年史;玛雅人还建立了精密的历法制度,能准确地预测日食及计算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在数学方面,他们采用20进位,并最早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早800多年。
3.?人类中心主义
定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说的是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物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西方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和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立场便是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思想应从属于万物一体和民胞物与精神:人的生活世界,或者说,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物相互交融的产物。人固然可以把天地万物单纯地当作供人使用、任人宰制的对象,但从深层来看,人与天地万物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人对万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相待。人之所以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包括人以外的有生命之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乃是因为处于一体的万物合乎自然地有自我意识和无自我意识、道德主体和非道德主体的价值高低之分,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是“自有天然之中”。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4.?本体论
定义:一般地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指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或研究。
提出与发展:16世纪末17世纪初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第一次使用“本体论”一词,并把它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20世纪,由于对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或本体论的思想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那里。
分类:关于存在之本性的问题,从本体性质上分,有唯物论、唯心论、中立论、合一论等;从本体数量上分,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关于宇宙之起源、生成的问题可分为机械论或决定论和目的论。
5.?媒介全球化
媒介全球化指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要注意以下三个与媒介全球化相关的重要领域:
①所有权与控制。大众媒介的全球化高度集中,并由此导致了全球媒介产业的密集。这些全球化媒介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一些强盛的工业化国家手中。因为这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控制了媒介产业,他们也就掌握了全球媒介产品的制造。
②内容。西方媒介产品的优势地位已经使一些人认为媒介的全球化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
③消费。不仅媒介的所有权与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连消费也严重地向世界的富裕地区倾斜。它会倾向于那些有着必要的物质资源、能够全面参与到全球媒介文化中去的人。
评价:大众媒介的全球化既不是民主的也不是人人平等的,更有可能造成二级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