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记者】2023年上海大学新传专硕考研真题分析_毛泽东_新闻_移动(行之记者资料百度云)

【行之记者】2023年上海大学新传专硕考研真题分析_毛泽东_新闻_移动(行之记者资料百度云)

2024年 9月 27日 0 By gong2022

如果说2018-2019是上大新传考研史上的第一次变革之年,那么2022-2023就是上大新传考研史上的第二次变革之年。

细看近2年真题发现,上大新传考题保留了深度,却增加了广度,这种广度大到一度让人怀疑「反押题」的存在。

去年的媒介融合发展史、广告产业变迁史如此,今年的品牌策划、媒介社会化、广告向善亦是如此。

不仅如此,冷门知识的考查让人猝不及防,比如交叉蒙太奇、报纸副刊的特点等,实务理论以往常出现在学硕,现在反过来「杀」专硕。

下面,我简要对2023上大新传专硕真题做一些分析和解读,当然只代表我个人看法,你写的答案跟我的分析不一样不代表没分,言之有理即可。

专硕334真题分析
一、名词解释(5×4=20)

1、舆论

押中!基础题。上大新传常考舆论,像舆论、舆论监督、舆论引导、舆论失焦等名词解释出题概率较高。需要注意“舆论”和“《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前者是公众的意见,后者是李普曼的著作,行之记者答题班强调过两者的区别。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有该题答案。

▲ 行之记者答题班第12周作业讲解课件截图

2、意见领袖

押中!基础题。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1套卷334原题。意见领袖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一个传播效果理论,是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经过自己加工传播给他人的人。

▲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截图

3、h5

押中!基础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专题手册》讲过h5新闻的优势与劣势。h5是指html5.0版标准,h5具有低成本、跨平台、高互动性且无需安装的特性。注意!不要只解释h5,一定要延伸到h5新闻上来,这才是命题人的本意。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有该题答案。

▲ 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截图

4、移动优先

未押中!常识题,跟往年的“用户体验”、“直播带货”属于一种货色,能够让考生有话可说。移动优先,字面意思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移动渠道,能写出这个意思就能拿到大致分数了。

但是,移动优先不只是渠道方面,还有产品形式和产品思维。比如说融媒体新闻生产或设计产品使用界面时,要优先考虑移动端h5网页和小程序的外观,之后才应该考虑pc段;再比如移动化的内容生产不只是将媒体原有内容迁移到小屏幕上,还要有移动优先的思维,考虑小屏幕的适用性、个性化、互动性等。

“移动优先”这个名词主要出现在2018年胡正荣老师和2019年彭兰老师的论文里,并不是很新的概念,有点「反押题」的特色。

二、简答题(10×3=30)

1、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

半押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上大新传考题中的“老成员”了,去年专硕就考了马新观的中国化、党性和人民性、真实性,今年改考马新观的继承者了。

这道题如果写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对不对?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因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不一定都是在马新观范畴内(当然大部分都在),而且我猜考生应该都没有背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怎么办?不用怕!行之记者行健班笔记里阐述了毛泽东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将这些活动和思想一一对应到马新观就ok了。

马新观核心观念之一党性和人民性,毛泽东关于《解放日报》的改版奠定了党性,毛泽东关于《人民日报》的改版奠定了人民性,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党性和人民性;毛泽东主张“政治家办报”就是坚持党性原则的有效保证。

马新观核心观念之二新闻舆论,毛泽东的“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就是典型的舆论思想,你也可以写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即新闻批评,也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体现。

马新观核心观念之三新闻真实,毛泽东在反“客里空”运动中要求《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10分的简答题写出3个点足够了,小标题写出新闻思想,解释部分结合新闻史作答会更受改卷人喜欢。当然,我觉得这道题如果只写《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也能拿到大部分分数,因为毛泽东的党报新闻思想主要就是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形成的。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5套卷440原题出了“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答案就在这里,所以说是半押中。

▲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截图

2、智能媒体的内涵和主要特性

押中!智能媒体是上大新传考题中的“老成员”了,每年几乎必考,这道题是2021上大新传学硕的原题,当时的题目是“智能媒体传播的特征及影响”。

彭兰老师在定义智能媒体时就给出了三个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考生对这三个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就好了,可以结合智媒体新闻案例分析。

当然,你也可以写从信息可读到视听体验、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从渠道传播到场景传播。这三点是我给2021年学硕那道题写的答案。言之有理都可拿到分数。

▲ 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截图

3、品牌策划的主要内容

未押中!这是上大新传第一次出品牌策划,赤裸裸地「反押题」,除非考生看过品牌传播、品牌营销相关的教材,否则这道题做起来有些吃力。

不过,好在行之记者写作班讲过品牌营销策划方案,我们可以套用这个模板和思路。一个品牌想要做好策划,首先要定位受众人群(受众分析),然后做好市场调研,弄出竞品分析,找出一条差异化品牌营销之路,最后才是形象设计、slogan宣传、营销策划等。

三、论述题(25×2=50)

1.受众与用户的异同

押中!这道题看似复杂,实则命题人考的是受众研究的变化路径,行之记者行健班笔记上册156页有答案,提到了作为社会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我们从这些变化路径里可以梳理出受众与用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闻与传播公众号在《受众到用户的演变,他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文章里提到了受众与用户的三个区别:主体性之主动性、主体性之互动性、主体性之游戏性。这个分析一般,不适合作为本题答案,只提到了不同点,而且只从主体性这一个维度分析,显得略窄。

从相同点来看,无论是受众还是用户,他们都是人数众多、差异显著、目的多样的,有没有发现,这就是《传播学通论》第七章受众的特点呢?沿着这条思路,就能厘清受众与用户的相同点。

从不同点来看,我们可以沿着受众研究的变化路径思考,从定位上来看,受众是被动的,用户是主动的;从选择上看,受众是大杂烩,用户是个性化;从身份上看,受众是接收者,用户是产消者;从权利上看,受众有知情权、媒介接近权,而用户的权利相对更广一些。

▲ 行之记者行健班《笔记上册》截图

2.多媒体作品的特点

押中!这道题很简单,不要被题目所迷惑。什么是多媒体?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就是全媒体、融媒体。所以这道题可以换成全媒体作品的特点、融媒体作品的特点。融媒体作品对于新传来说不就是融合新闻嘛,所以这道题实际问的是融合新闻的特点。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2套卷440原题。

题目这么一换,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比如传播视觉传达的多元化、新闻载体的数字化、新闻生产的融合化、用户体验的亲民化、人机协作的交互化、信息分发的个性化等等。

▲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截图

四、写作题(50)

根据材料(江苏徐州丰县八孩女子事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未押中!今
【行之记者】2023年上海大学新传专硕考研真题分析_毛泽东_新闻_移动(行之记者资料百度云)插图
年的评论题有点「反押题」,比较冷门

一是因为上大新传专硕连续考了4年的正面新闻评论,今年考了一篇负面新闻评论

二是往年评论题材料都是10-11月份的主流媒体报道,比如“昆明宣言”、“进博会”、重庆籍支教志愿者谢彬蓉等,而徐州丰县八孩女子事件是2022年1月份出现,服了666

根据考生回忆来看,这篇材料先是罗列了警方调查该案的经过,然后述说小花梅被拐卖的过程,最后是大众对政府各部门为何没有落实责任的追问。简单梳理来看,这篇新闻评论比较简单。如果你连正面新闻评论都会写,负面新闻评论真是小case了。

比如可以批评zf,指出一些党员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对群众疾苦熟视无睹,对存在问题麻木不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导致基层服务管理长期缺位,群众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用落细落实的行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可以强调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决不会缺席!越是迷雾重重,越需要详尽的调查和权威的声音。“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关乎个体权利,关乎世道人心,更关乎法治尊严。必须把它纳入法治轨道,展现法的精神,彰显法的力量。用事实还原真相,这是调查的立足点;用追责抚慰人心,这是调查的落脚点。

比如可以写大切口,说明这起极端个例是一面镜子,要把这个事件作为一个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内深层次全方位治理拐卖人口问题,同时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在全社会形成反拐、打拐、举报的共识。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把问题解决在当下。

专硕440真题分析
一、名词解释(5×4=20)

1、华尔街日报体

押中!实务题。2017年上大新传专硕原题,重复出题了。行之记者行健班《真题解析》和《名词解释小册子》里有该题答案。

▲ 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截图

2、交叉蒙太奇

押中!广电题。《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已经好几年没考了,今年爆出一个大冷门,不考蒙太奇,而是考的更细的交叉蒙太奇。行之记者行健班《笔记下册》167页有该题答案。

▲ 行之记者行健班《笔记下册》截图

3、第三人效果

押中!基础题。因为新冠疫情抢菜、抢物资现象的出现,第三人效果再次成为各大院校出题的“常客”。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二套卷334原题。

▲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截图

4、算法推荐

押中!热点词。上海大学考了好几次算法推荐了,行之记者冲刺班也出了好几道算法推荐题。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有该题答案。

▲ 行之记者行健班《名词解释小册子》截图

二、简答题(25×3=75)

1、抖音的传播特点

押中!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一套卷334原题。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可以直接写短视频的特点,只是解释分析时要举例抖音短视频。

需要注意,这道题不要写成万金油的通用答案,一定要写出抖音短视频的特点,比如个性化、碎片化、立体化、零门槛等。考虑到分值25分,建议至少写4-5点,每点解释和举例要丰富一些。

▲ 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截图

2、媒介化社会的三重逻辑

未押中!我真心觉得近两年上大新传学硕和专硕真题喜欢换着考。比如前文说的“智能媒体的特征”是2021年学硕原题,媒介化社会是2022年学硕原题。

媒介社会的三重逻辑,我在去年的学硕真题分析文章里细讲过,文章链接在这里:22年上大新传学硕真题分析,行之记者押中170分

▲ 冲刺班群聊天记录和去年学硕真题分析截图

童兵老师认为,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重逻辑: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的技术推动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受众对于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的必要性前提;而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恰恰展示了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和建构性,是社会媒介化的必然后果,是媒介化社会的外部表征。

3、报纸副刊的特点

未押中!如果说334的品牌策划的内容已经够6了报纸副刊的特点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这是上大新传专硕第一次考报纸编辑学的知识,答案在《报纸编辑学教程》里有答案。

一般把载有新闻及其评论的新闻版称为正刊,把延伸新闻,提供理论、知识、文化享受和各种实用资讯的各版成为副刊。报纸副刊的特点是时代感、地域性、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和共赏性。

三、论述题(2选1×55=55)

1、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平台媒体的兴起成为传播场域的重要特征,结合实例谈谈我国主流媒体应如何应对

押中!这道题考平台型媒体,也可以理解为网络空间治理或信息生态,因为当前网络空间主要是以平台型媒体为主要场域,信息生态的现状和问题就是平台型媒体的问题。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题目,看看命题人到底想考啥?

平台型媒体正成为目前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也成为舆论发酵的重要场所。面对这种现状,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简言之,这道题就变成了,主流媒体如何应对平台型媒体的崛起。

作为一道55分的论述题,如果只写2个层面,恐怕难以撑起这么大的分值,建议写3个层面比较合适。

先写平台型媒体的现状,阐述题干中的前半句话,即平台型媒体垄断了传播渠道,成为网民传受信息的重要平台;平台型媒体滋生各种言论,成为舆论发酵的重要场所(舆论建议必须写);平台型媒体依托算法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成为趣缘群体的重要聚焦地。

再写平台型媒体带来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思考问题。垄断渠道,传受信息,缺乏把关,是不是会出现各种虚假信息,带来信息迷雾呢?众声喧哗,舆论哗然,是不是会带来情绪宣泄、舆论失衡呢?公域流量变成私域流量,是不是会加重信息茧房,带来群体极化呢?

最后写主流媒体如何应对,这里的应对一方面是主流媒体要抢占传播权和话语权,利用平台型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另一方面是主流媒体要解决平台型媒体的这些问题,强化把关,舆论引导,培养意见领袖,重拾公信力,引导网络舆论。

行之记者答题班出了“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生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对策”、行之记者冲刺班出了“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如何治理”;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专题手册》里也有平台型媒体的专题。这些题目答案都适合本题的答案。

▲ 行之记者答题班第8周作业讲解课件截图

▲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2次模拟考讲解课件截图

▲ 行之记者冲刺班群《热点专题手册》截图

2、谈谈数字营销时代你对广告向善理念的看法

押中!这是一道选做题,相信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平台型媒体,放弃了“广告向善”。这道题看似很难,实际上是命题人“夹带私货”,你只需要把题目拆解,就会发现本题迎刃而解。

数字营销时代,这是一个背景,毫无以为是当下的智能广告时代了。广告向善是什么意思?我们想想它的对立面——广告作恶,即智能广告存在很多问题,作恶多端。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本题考的就是智能广告存在的伦理问题和解决对策,这道题是行之记者冲刺班《模拟七套卷》第六套卷334原题。(今年学硕就考了智能广告的问题)

▲ 行之记者冲刺班群《模拟七套卷》截图

智能广告抓取数据隐私,搞起来大数据杀熟,是不是作恶?智能广告摒弃了曾经广告的创意和美,搞起了精准地狂轰乱炸,是不是审美的退化?智能广告精准化分发,标签化区隔加剧阶层分化,是不是没有人文关怀?智能广告以信息流为主要形式,模糊了广告和信息,是不是欺骗消费者感情……

智能广告无德,唯利是图,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总体偏离;智能广告无品,充斥着生硬重复、甚至倡导恶俗文化,致使大众消费环境受到污染,大众审美偏离、大众认知混乱等。

所以,广告要向善,看看公益广告的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公益性,这才是广告向善该有的样子。所以面对智能广告的作恶多端,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广告向善的理念呢?

广告要以人文主义为导向,以人为目的,一要观念向善,传到正确的价值观;二要视觉向善,虚假、暴力、低俗就不要来了;三是要话语向善,品牌与消费者要建立深层次的沟通,并不能依靠算法的千人千面的定制化传播来实现。

2023上大新传专硕真题分析结束,考生可以根据这个解读估分,愿你上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