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叔本华“悲观”是我的底色,“怼人”是我的表象哲学考研(叔本华50句智慧名言直指人心)

人物一知叔本华“悲观”是我的底色,“怼人”是我的表象哲学考研(叔本华50句智慧名言直指人心)

2024年 9月 28日 0 By gong2022

/ 叔本华 /

一个人的嘴巴只是说出了这个人的想法,但一个人的长相却说出了大自然的想法。
——《叔本华哲言录》

引言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现代哲学家、作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悲观主义闻名于世。

叔本华生活于德国哲学的辉煌时代——理性精神在德国观念论的辩证法中充分展开,狂飙突进运动正盛,不过他本人却并不以德国的理性精神为尊,反而是其头号“反水者”。叔本华的哲学风格幽默诙谐、讽刺深刻,修辞典雅。在内容上,他尤其尊敬柏拉图和康德哲学,通过对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改造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理性根基,进而将整个世界奠基于无尽的生命意志。最终,叔本华得出人生即痛苦的悲观结论,又把化解痛苦的方法诉诸艺术直观和佛教涅槃。叔本华哲学影响深远,广受尼采、维特根斯坦、萨特、托尔斯泰等思想家的认可。

叔本华的主要代表作包括:《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道德的基础》(1840)《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附录与补遗》(1851)等。

叔本华的故乡德国港口城市但泽(danzig)今属波兰格但斯克(gdańsk)
人物生平
?早期:1788-1808年?
叔本华诞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他有一个妹妹名叫阿黛勒(ardel schopenhauer),父亲亨利希·弗洛里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专业而有名的批发商人,母亲约翰娜(johanna schopenhauer)则是畅销作家。夫妇二人性格迥异,不仅志趣和爱好不相投,而且在育儿责任方面互相踢皮球,初为人母的约翰娜只觉得婴儿是自己随意摆弄的洋娃娃,父亲也只是每周象征性地来探望一下,很快母亲就感受到了育儿的辛苦与繁重,后来的日子里也很少展现出对叔本华的耐心与爱意。这些经历在无形中塑造了叔本华对世界的悲观知觉。

幼年时代,叔本华主要在女佣和保姆的照料下生活,敏感的他时常感到孤独和被父母抛弃。作家母亲常常邀请许多德国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来家中开学术沙龙,作家歌德(j.w.goethe)、诗人克洛普斯托克(f.g.klopstock)都是他家的座上宾,然而叔本华由于和母亲情感疏远,基本上每次都躲在房间不愿参加这些活动。

父亲在叔本华8岁的时候开始培养他,意图让其子承父业,为此把他送去法国一家商场的老板家当学徒。在法国老板家的这两年是叔本华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叔本华感受到了爱和尊重,和他们一家人相处融洽,与老板的儿子成为了好朋友,法语也说得极流利,甚至后来回到故乡时都已经不太擅长自己的母语了。

少年时代,叔本华的故乡但泽经历战乱,他只得来到汉堡(hamburg,1799年),后被父亲送到一所私人商业学校学习,不过这也是叔本华自述中为数不多的愉快的4年。除了商科,叔本华还学习了历史、地理、道德宗教和拉丁语,自己的人文科学素养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良好的陶冶。这段日子他很喜欢阅读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作品,对德国和法国的诗作也很痴迷。

实际上叔本华对经商没什么兴趣,他非常喜欢人文科学和旅行,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有着超敏感的天赋。他少年老成,识破人间苦难,常常旅居,对国家和故乡没什么特别的感情,自称是一个世界主义者。直到父亲意外去世(1805年)后,叔本华获得了大笔遗产,也终于不必再按照父亲的意志经商,这笔钱 助他实现了经济独立,带给他去远方自由求学的物质底气。

神情忧郁的少年叔本华
中期:1809-1833年?
青年时代,叔本华呆在汉堡,母亲和妹妹迁往战乱频仍的魏玛(weimar),他在与母亲通信中展现出阴郁,表达了对世界的虚无与悲观。实际上缺爱的叔本华非常渴望母亲的认可,会经常跟母亲诉说自己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母亲态度始终极其冷淡,还在回信中自顾自地劝叔本华继承父亲的商业老本行,以便给自己养老、方便照顾妹妹。叔本华本来就是一个敏感悲观的孩子,听到母亲这样说更加生气郁闷了,在信中与母亲发生过多次争执。

直到1809年入学哥廷根大学前,叔本华从保管财产的母亲那里拿到了另外一部分父亲的遗产,他和母亲最后一次前往耶拿(jena),并在那里拜访歌德,希望这位名人作家能够为
人物一知叔本华“悲观”是我的底色,“怼人”是我的表象哲学考研(叔本华50句智慧名言直指人心)插图
自己写推荐信,然而最终不知为何叔本华并没有得到推荐,只身前往了哥廷根大学。

彼时哥廷根(g?ttingen)的大学生激进地参与社会运动,叔本华却远离喧嚣和争斗,一心向学。在哥廷根大学的前两个学期(1809-1810年),叔本华集中钻研医学,逐渐开始关注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哲学关系。从第三学期开始(1811年),他下定决心专攻哲学,那时他正醉心于浪漫主义和崇高学说,坚定地沉思生活和世界的意义。叔本华的哲学启蒙老师戈艾·舒尔茨(g.e.schulze)向他介绍了柏拉图(plato)的和康德(kant)的哲学,在研究中,叔本华一直希望将柏拉图的理念和康德的物自体概念融贯起来,进而以审美直观拯救意志本体(改造后的物自体),而且他明确指出,音乐艺术是意志本体或世界本身的反映,他也相信艺术能够拯救人于痛苦中。

青年时期英俊倜傥、衣着考究的叔本华
后来叔本华转入柏林大学(1811年)深入钻研哲学,开始参加费希特(j.g.fichte)和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的课程与研讨班。在后来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他对费希特的辩证法和晦涩的叙述方式愈发厌烦,听课时甚至产生了一拳捶在费希特胸口上的冲动,有一次在费希特的新书边页怒评其表达模糊不清,说着“疯癫的废话”。

这一时期柏林(berlin)涌入大量战争难民,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叔本华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加重。25岁的叔本华逃往魏玛,在此期间创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年),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母亲那里,叔本华与歌德会面,并且就色彩学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然而一年后的某一天,叔本华与母亲因琐事争执起来,他一气之下离开魏玛,母子二人彻底决裂。

后来,叔本华迁往德累斯顿(dresden,1814-1818年)居住,在歌德的影响下写作了名为《论视觉和颜色》(1815年)的专题研究论文;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5年)初稿也于这一年完成,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把意志解释为不可满足的欲求之痛苦,艺术和禁欲主义成为他化解痛苦的人生信条。1919年这部代表作出版,但是销量不尽人意,于是叔本华又到意大利旅居、散心,一年后他返回德累斯顿,在下半年为自己谋得了柏林大学的编外教职。

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开课时(1820年),黑格尔的哲学正处于大热时期,当时叔本华“特立独行”的思想根本得不到学界的重视和承认。后来几年他辗转于意大利和慕尼黑(münchen)等地,与女邻居打架争吵、打官司长达5年,与演员卡罗琳娜·梅顿热恋又分手,在慕尼黑时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并发疾病。1825年,叔本华修养好身心再度返回柏林讲课,又遭遇无人听课的惨淡局面,期间哲学翻译也得不到采纳,一腔哲学热情的叔本华在同时代找不到知音。1831年柏林霍乱爆发,叔本华因为恐惧而迅速逃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此后基本一直在此定居和休养。

坐在沙发上沉思的叔本华
晚期:1833—1860年?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居住的前些年依然声名沉寂,他住进乡间的小茅屋里,曾两个月不和人来往,母亲和妹妹还写信劝慰他多去社交。期间叔本华完成了专题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1835年),后来他对意志自由和自我意识问题又进行了深入思考,由于深受康德的伦理学和谢林理智直观思想的影响,他继续创作并出版了伦理学作品《论道德的基础》(1840)和《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世界的意志和表象》也分别修订了第二、三版,叔本华联系了一家出版商,还自掏腰包印刷过很多册。

在法兰克福生活的最后十年间,叔本华已是孤家寡人。母亲和妹妹相继去世,而叔本华因为不想承担照料的责任,甚至没有给予至亲临终关怀、也未出席母亲和妹妹的葬礼。

叔本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出版了《附录和补遗》(1851年),还有几篇征文获奖,在1853-1855年前后,他突然就成为了世人的焦点,声名大噪。瓦格纳(richard wagner)寄来《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令他尤其意外的是,他的著作还受到许多青年女士的欢迎,年轻的女雕塑家伊丽莎白·奈伊(elisabet ney)慕名前来为叔本华制作半身雕像,此外他还和几位女士在英吉利饭店畅谈学术几小时之久。

虽然已经感到大限将至,但是叔本华并不惧怕死亡,唯独遗憾无法修订《附录和补遗》第二版,而且一想到自己去世后作品可能落入那些大学教授手中,他就感到惊恐不适。后来叔本华遛狗时不慎跌倒伤了头部,此后他一直头疼和频繁心悸,精神状态大不如前了。
?
1860年的一个秋日清晨,这位一生悲观、大器晚成的哲学家在赞誉声中安然辞世,他面容安详,毫无挣扎迹象。此前叔本华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要求墓碑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不刻任何日期和碑文。

书本华与他的鬃毛犬,当时德国因成名的叔本华而一度流行养狗
轶闻趣事

?哲学家在吃一种很新的“霸王餐”
叔本华告诉大家要禁欲节制,自己却十分重视金钱和口腹享受,表现得“亏谁都不能亏待自己”。据偶然结识他的作家赫尔曼·罗列描述,叔本华不仅喜好吃上等饭店的美食,而且还要点两份肉菜,大口喝浓厚的浇汁,专心干饭时如果有什么事情或人让他分心,他会突然生气。

在法兰克福旅居的时候,叔本华经常光顾楼下的高级饭店。每一次吃饭前他都会放一枚金币在桌子上,让侍者误以为他要给小费,然后若无其事地正常干饭,临走前又把金币揣回兜里。酒馆的侍者对他印象很深,也对他的这种“诡异行为”感到十分疑惑。

某次这位侍者看到后再也忍不住好奇心,追过去问他到底几个意思。没想到叔本华一边吃饭一边讽刺而嘲弄地说:“我在跟自己打赌,如果某天这里吃饭的官员会谈点儿女人、钱和狗之外的话题,我就把这金币捐出去。”当然,这枚金币最终也并没有捐到慈善箱里。

老年时期的叔本华身体健硕、眼神警觉
叔本华的噪音强迫症?

叔本华对噪音的敏感达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程度,经常为此“强迫症”发作。他在《附录与补遗》中十分严肃地批评德国街道上抽鞭子的噪音,认为这种细碎的噪音公然侵犯脑力劳动者的成果,导致自己这样的天才被逐渐分散注意力。叔本华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天才如果经常受到噪音侵扰,智力就会下降到普通人的水平,可贵的思想就会被扼杀于摇篮中。

为了解决噪音对自己的困扰,叔本华强烈建议德国的公共管理部门贴一个告示——提醒马车夫在鞭子尽头打个结,要是车夫没事干甩鞭子发出噪音,打扰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就要开除他并惩罚5军棍。

?暴躁的哲学家与碰瓷的裁缝?

有一次,叔本华正在家中心情愉快地等待情人卡罗琳娜。他的邻居——一位名叫玛尔奎的47岁女裁缝和她的朋友们却忽然出现在本属于叔本华的前厅,似乎要窥探二人的幽会。叔本华感到非常不适,要求几位女士离开这里,但是玛尔奎却一口拒绝。情急之下,叔本华和这位裁缝推搡扭打起来,要把她赶出门,没想到几个回合下来,对方直接倒地不起,不省人事。

最终二人闹到法庭上,官司纠缠了5年之久,期间玛尔奎不止一次上诉称自己的手臂受到殴打损伤、无法正常生活,最后法院判定叔本华每月支付15塔勒给玛尔奎,直到她痊愈。后来叔本华愤愤不平地吐槽:“玛尔奎够聪明,她一直没有让自己的手臂停止颤抖。”直到20年后这位邻居去世,叔本华才长舒一口气:“老妇死,重负释。”

重要思想
“意志”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了意志(die wille)的概念,认为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之中,是解决生命和全部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意志体现在以下领域:在人和高级动物中,人由于意志的盲目活动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肉体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在无机物(矿物)中,意志是一种盲目而无意识的力,它没有时空性,表达为永恒存在的种类(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在世界中,意志是世界的本体,它自身不灭、永恒地推进。总而言之,意志的个别表现可以被消灭,意志本身则不可被消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作为表象的世界方面,叔本华将康德的现象世界仅仅视为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世界是立于(stehen)自我意识前面(vor)的表象(die vorstellung)或显现之物,关于世界的原始经验是全部人类知识的基础。在作为意志的世界方面,叔本华针对康德物自体不可认识和把握的观点,提出了意志活动与其本质的同一性。换言之,自我意识的内在本质朝向物自体敞开,整个自然界都充盈着盲目而持续的生存冲动,这是一种最根本的求生的意志。这样一来,理智就不是第一性的,它源自意志,根本上是意志在支撑和延续生命。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据”
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据》中提出,整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理由或原因的(即充足理由律),其中一共包含4种基本形式,对应着人类全部思想领域的4种表象。内容包括:物理对象(运用于现象时空的因果律)、抽象概念(运用于逻辑领域)、数学对象(算术几何)、自我(意愿的主体,自我意识)。最终叔本华得出结论:必然性或决定论无处不在,体现为物理必然、逻辑必然、数学必然和道德必然,日常生活的行为皆受到必然性的支配。

叔本华的成名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考研热点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性人物,他的思想受佛教、柏拉图、康德影响很大,特别是后来的尼采哲学从他这里汲取了营养。一般各大院校对叔本华的考察频率不高,吉大偏好单独考察叔本华,真题涉及的题目也相对固定。例如:叔本华主要思想(吉大2023年真题),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据(南大2023年真题)等。

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据是叔本华学习的重点,题型以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此外,“叔本华的思想评述”可能考察论述题,需要理清从意志本体、悲观主义,到以艺术和宗教化解悲观主义的逻辑线索。(学习小tips:对比联系与叔本华同时代的德国观念论和尼采哲学,更有利于对其哲学形成更为系统和连贯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