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0万人报名考985研倒数第二427分,考研越来越高考化了_人数…(超500万人口)
2024年 9月 28日 考研报名后天就截止了,据预测,今年考研报名人数约498.6万,比去年又多了近30万人。
报完名距离考试就只剩2个月,大家战千千题海,背遍遍考点,备考学子刻苦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超级中学”里那些勤奋的高考生,时间安排得每一分钟都没有空闲。
这几年,除去二战考研和在职考生群体,首战人数年年达到历史新高:
2020考研报名341万,创下历史新高
2021考研报名377万,创下历史新高
2022考研报名457万,创下历史新高
2023考研报名人数以474万,创下历史新高
考研报录比更是失衡到离谱,某211院校202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报录比221:6,一些专业的报录比在近五年之内从21%降至2%。
上岸名额僧多粥少,愈演愈烈的考研竞争让国家分数线更是水涨船高。以2022年为例,457万考生报名研招,约300万人被挡在了及格线之外。
近六年(2018-2023年)部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国家线及趋势图
与此同时,自划线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攀升,有同学2023年考研成绩427分,在北京某985院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录取学生中,排名倒数第二……
于是为了冲刺高分,顺利“上岸”,有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复习、有人办卡钻进付费自习室,或是直接入住寄宿制考研基地……
扎心的数据和现象背后,是考研逐渐高考化的趋势。
考研高考化有两大特征,一是“全民化”,报名人数连年创历史新高,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也就是说,近乎一半都报名考研了;
二是“应试化”,备考几乎成了刷题的应试,几乎是把高中生活复制一遍,再来一次“高考”。
一端是”劝退式“的高考化内卷,一端是“进击的”考研人,“考研高考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该应对“考研高考化”的内卷压力?
01“劝退式”考研高考化与“进击的”考研人前不久,“我从上大学第一天就开始准备考研”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榜。
宁波某“双非”院校大四学生陈芳,担心以后就业不占优势,早早下定决心通过考研弥补“第一学历”问题。遗憾的是,她遇到了“史上考研人数最多”年与“上岸率”连年递减的社会现实,并未如愿上岸。
作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她无比真实得感受到了考研高考化的内卷程度。
先来看看2023年部分院校的考研报录比:西安交大以“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2018年—2023年报录比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从21跌至2;
2023年华师大的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报录比也十分“惨淡”,文艺学报录比117:4,可谓是“神仙打架”,竞争之激烈。
庞大的分母和少到可怜的分子,仿佛在劝退考研人人。而报考人数攀升,也间接引发分数上涨,以2022年考研国家线为例:
学术学位类分数线跟2021年相比,除农学、军事学持平外,其余均上涨。专业学位类除农学、军事、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三类之外也全线上涨。
再加上最近研招网发布了24年考研新变化,多所院校也相继公布了招生简章,停招、缩招的也都有。
例如:2024年,去除推免人数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专硕24招生人数比23年下降30人,金融专硕缩招23人、审计专硕缩招27人、电气工程专硕缩招24人。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23年招收69人,24年减少了37人。尤其是应用经济学院22年招收35人,23年仅招收了14人。
此外,据研招网发布以及保研er的各路消息,2023年保研总体名额呈增加趋势,各大高校的各个推免赛道名额都有所增加。
例如:武汉大学23年硕士报考情况中推免人数更是占据各专业录取数的80%。
北京大学2023届本部保研名额为1700人,医学部225人;本部推免名额较2022届增加64人。
南京大学2023届保研名额共计1305人,保研率为39.55%。较2022届相比,今年增加了96人。
内外压力齐上,这届考研人实在是太难了,简直比当年大学考清北还卷。
开始发疯
而为了争夺有限的上岸名额,考研人只得付出更多努力,有人甚至从上大学第一天就开始准备考研。
02“考研高考化”的本质每年考研报名人数与日俱增,考试越来越卷,这一切都似乎将考研人推向了一种更为
严峻的困境。
而这背后,其实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学历贬值带来的递延效应。之前,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考研高考化就像一根线头,一拉就牵引出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的学历贬值、文凭通胀、就业难、招工难、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在高等教育领域被长期讨论的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考经历了从选拔到评价功能的转变,大学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定位变化。
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升学导向”,社会发展显现出“唯学历导向”。
学生会以提升学历,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这就促使很多专科生、本科生乃至工作党转向去考研。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没有认真思考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就被裹挟进入激烈的竞争之中:
从大一开始天天都要上早自习、晚自习,上午满课、下午满课、有时晚上还有讲座,整个本科的学习过程都在承受考研的压力。
而像山东、河南等地,很多学校像曲阜师范大学等则成为了考研的代言院校,读研率也成为了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的宣传亮点。
这些学校几乎全员都在备考,学习氛围之浓厚,考研成绩之震撼。
同时,考研在清北复交浙等双一流名校中也内卷到了极致。
现如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一位南开大学本科应届生分享到,在招聘会上,hr手握一沓资料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本科学历连简历都投不出去,甚至还有很多985硕博生毕业后选择去当小学老师。
而随着考研高考化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教育资源的配置出问题,人才培养的浪费,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可能成为必然。
03考研风越来越大要跟风求上岸吗?考研真的是走向更好人生的“不二之选”吗?除了拿到研究生这个学历敲门砖,在高学历不等于好工作情况下,究竟要不要盲目跟风刷学历?
当然,对于考研“高考化”,考试招生政策应给予学生和学校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让社会更有效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
院校应确定好办学定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谈到: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大研究生推免改革的力度,推进申请审核制,即由学生自主申请高校,高校对申请者的大学学业成绩、学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以及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90%的高等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切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学历论,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不断加大专业型学历招生比例,加快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扩大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而身为个体,我们需要审慎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考研,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当社会开始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转变,我们一味追逐学历,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还有意义?
2015年-2022年的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年平均增长为15.8%。可以说,这是一个考研的时代。
当考研不再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集体趋同;当考研越来越高考化,内卷越来越严重;
在考研大风越吹越猛之下,我们越需要定力,是为了考研而考研,还是哪怕考研这种最普遍最趋同的选择之下,依然有自己人生的锚点和可能性。
参考:
[1]有智青年说:难道上进也有错吗?专家称要警惕“考研高考化”,网友评论一边倒
[2]中国新闻周刊:“考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准备考研了”
[3]熊丙奇: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